“他们不是负担,是社会的建设者”
|
|
【行走在会场】 全国两会聚焦国计民生,不论进入哪个会场,都能听到代表们严肃的讨论、专业的建议,几乎不会听到代表们的家事。 不过,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国民代表有点不一样。 “预算草案中对残疾人事业的财政投入比去年有增加,但不多。”小组审议预算报告的时候,陈国民代表前几项建议提得一针见血,此时他的语气缓和了起来,没有再看发言提纲,“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,这样一个群体牵涉多少家庭,这是个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。” 他接着说:“在座的代表可能接触不多,我自己有切身体会,我的儿子中重度智力障碍,30岁了。”记者这才明白为什么他带来的3个建议,都是围绕残疾人群体的: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,促进精神、智力残疾人就业,提高特教老师特殊岗位补助津贴。 散会后,听到记者追问他的建议,陈国民代表眼泛慈爱:“纵向来比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有很大进步。但横向比还有差距,在残疾人的早期干预、康复、教育、就业、养老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,都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。” “尊严”“融入”是他在采访中反复述说的词语:“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,0至6岁的早期干预很重要,这会减轻孩子的障碍程度,是最应该增加投入的环节,做得好,事半功倍。”他继续说起家庭经历,“我们国家对特殊教育非常重视,办特殊幼儿园、特殊学校。但是融合教育也很重要,不少地方做了尝试,如随班就读等,与同龄人的沟通和接触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很有好处的。2005年到2010年,因为我到美国工作,把孩子带出去了,接受了美国初中到高中的融合教育,课外、周末参加由大学生志愿者陪伴活动,效果很好,回国以后,我们照葫芦画瓢,在北京开展了有关项目和活动,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,家长们说,‘我们的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有尊严’。” “在做,但还不够,与这个群体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。”陈国民代表建议,重度残疾人要有机构托底,轻度、中轻度、中度的残疾人要融入社会中,在就业辅导员的支持下到正常的工作环境去工作。 陈国民代表很务实:“虽说在哪个阶段要做符合哪个阶段国情的事情,但我们政府部门和残联组织要看得更远一些,更有前瞻性一些,赶上世界发展的趋势。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、真正意义上的支持性就业现在无法推广,但是我们可以继续试点,继续推进。”他深感自己作为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、全国人大代表有一份责任在,“我们要做开拓性的工作,推动残疾人的事业在更高层面发展。要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上升成理论,再去指导实践,有的可以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条文,固化下来。” 他一再强调:“特殊人群不是我们的负担。班里有一个特殊儿童在,孩子们能学会尊重不同的人;轻度障碍的群体融入正常就业环境,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来支持他们的就业,这也创造了就业辅导员这个岗位。智力障碍的孩子往往特别专注,干起事来非常认真,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建设者。” |